查看原文
其他

Nature年度十大人物,浓缩2018年最难忘的科学事件

Nature自然科研 Nature自然科研 2018-12-19



《自然》本周发布了“2018年度十大人物”——《自然》每年遴选出的十位对科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士。《自然》特写版块主编Rich Monastersky表示:“本年度十大人物的故事囊括了今年最重要的科学事件,从发现超导态到饱受批评的人类基因编辑”。




古遗传学家Viviane Slon与同事在对一个9万年前的骨骼进行DNA测序时,协助做出了2018年度最出人意料的发现,他们发现该骨骼来自于尼安德特人母亲与已经灭绝的丹尼索瓦人父亲的后代。年仅21岁的物理学家曹原协助发现了让石墨烯实现零电阻导电的方法,该研究成果开创了物理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有望最终实现能源利用率与能源运输效率的提高。


物理学家Jess Wade为提高女性和有色人种在科学界的地位付出了巨大努力,包括为女性科学家创建数百条维基百科词条。Robert-Jan Smits率先发起的Plan S是一项推进科研论文开放获取的大胆倡议,掀起了科学出版业的巨浪。此外,开放数据也是Barbara Rae-Venter的工作重心,她通过公开的基因组数据,协助警方逮捕了曾在上世纪70-80年代犯下数起凶杀案的“金州杀手”(Golden State killer)


另一位潜心研究数据集的天文学家Anthony Brown率领其团队,发布了盖亚(Gaia)探测器对10亿多颗恒星的大规模追踪数据,这一信息宝库正迅速转变人类对银河系演化过程的认知。与此同时,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Makoto Yoshikawa领导的“隼鸟2号”(Hayabusa2)任务,将访问一颗形状类似饺子的小行星,并将采集的样本带回地球。


气候研究专家Valérie Masson-Delmotte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重要报告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该报告警告称,距离地球气温达到转变生态系统、破坏大量珊瑚礁的程度前只剩下十几年的时间。马来西亚能源、科学、技术、环境及气候变化部长Bee Yin Yeo带头倡导了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的环保行动。


最后,中国科学家贺建奎上个月宣布他编辑了一对双胞胎女婴的基因组,引发全球关注。他的做法受到了普遍批评,人们谴责其无视伦理,并将双胞胎女婴置于潜在风险之中。


Monastersky表示:“这十大人物的故事浓缩了2018年度最难忘的科学事件,这些事件迫使我们思考我们究竟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以及我们要去向何处的难题。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10位人物的故事。



1

曹原:石墨烯驾驭者

让原子厚度碳片层成为超导体的博士研究生。


Credit: Corinna Kern for Nature


BY ELIZABETH GIBNEY

曹原的青少年时期异于常人。18岁时,他不仅已经高中毕业,还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拿到了本科学位,并前往美国开始攻读博士。此后,曹原再接再厉,先后发表了两篇关于原子厚度碳片层奇异行为的论文,开启了物理学的一个全新领域。曹原承认自己的情况有别于常人,但是说自己并不特殊。毕竟他还是用四年时间读完的大学本科:“我只是跳过了中学里一些无趣的部分。”


2014年,曹原加入了Pablo Jarillo-Herrero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团队,该团队当时已经开始进行将碳片层堆叠和旋转至不同角度的尝试。曹原的主要工作是考察在堆叠的双层石墨烯中,如果将其中一层相对另一层旋转极小的角度后会发生什么。根据一种理论预测,这种扭曲会极大地改变石墨烯的行为,但许多物理学家对此持怀疑态度。曹原决心创造出这种以微妙角度扭曲的双层石墨烯,并发现了一些奇异的现象。对石墨烯施加微弱的电场并冷却至绝对零度以上1.7度时,会让能导电的石墨烯变成绝缘体(Y. Cao et al. Nature 556, 80–84; 2018)。这一发现本身不可谓不令人惊讶。


曹原说:“我们已经料到这会对整个领域带来巨大影响。但更好的消息还在后面:只需稍微调整一下电场,扭曲的双层石墨烯就能成为一个超导体,让电子实现零电阻流动(Y. Cao et al. Nature 556, 43–50; 2018)。他们在第二个样本中观察到了同样的现象,最终确认了自己亲眼所见的事实。


通过简单的旋转就能让原子厚度的碳材料产生复杂的电子态,这一研究成果让物理学家争相对其它扭曲二维材料的奇异行为进行实验。一些物理学家甚至希望石墨烯能够阐明复杂材料为何会在更高的温度下成为超导体。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家Cory Dean表示:“我们接下来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眼前的机会巨大。”成功将平行的双层石墨烯扭曲至约1.1°的“魔角”需要一些试错,但曹原很快就掌握了可靠的方法。Jarillo-Herrero认为曹原的实验技巧至关重要。


曹原原创的方法先将单层石墨烯撕裂,组成方向相同的双层石墨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校准。曹原还通过调整低温系统,达到了能让超导态更为显著的温度。


曹原喜欢将东西拆了重装。他的导师说,曹原本质上是个“动手达人”,他在工作之余会用自制相机和望远镜拍摄夜空,这些作品在曹原的办公室随处可见。Jarillo-Herrero表示:“每次我走进他的办公室,他的台子总是一团乱,上面堆着拆得到处都是的计算机和望远镜的各种零件。”


虽然曹原很年轻,略带羞涩,但在他的同事眼中,曹原的坚持不懈体现了他的成熟。虽然以微弱差距错过麻省理工的物理学研究生项目,但曹原想办法通过电气工程系加入了Jarillo-Herrero的团队来学习这一课程。另外,曹原对博士生涯的出师不利也并没有过多在意:他发现6个月费心解读的看似激动人心的数据其实只是实验装置造成的巧合。Jarillo-Herrero说:“他不大高兴,但他只是撸起袖子继续干。”


曹原现在22岁了,但他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还不确定。他说:“在魔角石墨烯上,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曹原本科时的指导老师、中科大物理学家曾长淦表示,全球各大高校已经在用博士后职位,甚至是教职岗位来吸引他。“他的名字在国内凝聚态物理学界无人不晓。”曾教授说。学校很希望他能回来,但曾教授认为曹原目前应该待在美国,“那里更容易看到星星。”



2

Viviane Slon:洞察人类的历史学家

发现混血古人类的古遗传学家。


Credit: Stefanie Loos for Nature


BY EWEN CALLAWAY

三年前,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演化研究所的古遗传学家Viviane Slon对一块古代骨骼碎片进行DNA检测时,发现该骨骼来自两个已灭绝人类族群的混血后代,她当时确信自己搞错了。这个基因组有一半看起来像尼安德特人的,另一半像曾经在亚洲出现过的丹尼索瓦人的。


Slon表示:“我当时的想法是,这不可能是真的。”Slon好几天都没有告诉任何人,一直在想自己是不是搞错了。


在找不到任何错误后,她把这个结果告诉了同事,并开始仔细思索这一结果的含义。进一步的测试确定,这位年轻成年女性是生活在约9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女性和丹尼索瓦人男性的女儿,同事们亲切地称她为Denny。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组显示两者存在过基因交流,但此前从未发现过这种情况的直接后代。


这一研究结果于8月一经发表,便引起了科学界和公众的强烈反响,数百篇新闻报道和数千条推文争相予以关注。当时有一位遗传学家表示:“这是所有接受过基因组测序的人类中最神奇的一位。”身为一名与古遗传学家Svante Pääbo合作的博士后研究员,Slon表示:“研究结果激发了那些完全不属于这一领域,也不会每天想着尼安德特人的人关注,这看起来很有意思。”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古人类学家Israel Hershkovitz 是Slon的研究生导师之一,他认为Slon看事情的角度在同辈中独一无二。Slon的研究横跨考古学、人类学、病理学和解剖学;她还通过在尸体实验室工作挣取生活费。“她的眼界并不局限于无菌DNA实验室,”Hershkovitz说,“当她谈论尼安德特人时,她能看见尼安德特人。她看到的是尼安德特人的生理学特征和解剖学特征,而不只是基因。”


Slon表示自己倾向于使用遗传学和其它科学方法研究史前史,这是因为书面记载太有限。她说:“你所推断的每一件事都来自于前人留下的信息,就像在解谜一样。”


Slon的大多数古遗传学研究主要围绕从丹尼索瓦洞穴中获得的资料,这一大型洞穴位于西伯利亚南部,以尼安德特人的表亲族群——丹尼索瓦人命名。Slon对洞穴内遗骸开展的首个项目是对其中发现的第四个丹尼索瓦人的牙齿进行DNA测序。此外,她共同领导的一个团队还在挖掘出的尘土中发现了丹尼索瓦人的DNA,这种方法有望转变整个古遗传学的研究方式,因为它不再依赖于寻找较为罕见的古人类骨骼。Slon的同事对2300多块不明骨骼碎片进行测序后,才发现了Denny。


Slon仍在对丹尼索瓦洞穴中发掘的材料进行研究,她在今年早些时候前往当地进行了考察。她会继续从事从洞穴沉积物中提取古人类DNA的工作,不过她并不期望会有下一个像Denny这种一生只得一次的发现,但她渴望从古基因组的探索中获得各式各样的独特见解,比如各个古人类之间的家庭关系,或生活环境如何影响个人健康。她还希望能考察生活在欧亚遗址之外的古人类的生活。她说:“还有一整个世界等着我们去探索。”



3

贺建奎:CRISPR妄为者

创造基因编辑婴儿的科学家引发国际震怒。


Credit: Mark Schiefelbein/AP/REX/Shutterstock


BY DAVID CYRANOSKI

当贺建奎在11月宣布自己改变了两个婴儿的基因组时,他深知自己已经跨越了一条生物伦理红线。贺建奎运用CRISPR技术编辑了这对双胞胎女婴的基因组——这种改变会传递给她们的后代,表面上宣称是为了保护她们不受HIV感染。他在宣布女婴降生的视频中表示:“我知道会有争议,但我愿意为有需要的家庭接受指责。”


外界对这一新闻的反应超出了贺建奎的预期。批评声排山倒海般地涌来,指责他弃重要伦理规范于不顾,将双胞胎暴露于未知的风险中。贺建奎所在的南方科技大学与该事件撇清了关系。中国科技部已经禁止贺建奎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卫生部门也已展开调查。贺建奎不再接受媒体采访,他退下历史舞台的速度一如他当初的昙花一现。


贺建奎以局外人的身份闯入了基因编辑领域。他在自己的网站上列出的第一篇发表作品是十年前的一篇量子物理学论文。2010年,贺建奎先后发表了有关经济、演化以及细菌基因组中的奇怪的DNA重复片段性质的论文。他在基因组测序方面的工作为他赢得了一些喝彩。他在深圳创建了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面向临床测序市场,吸引了数亿美元的投资。


但贺建奎一直想进入基因编辑领域,他曾前往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见CRISPR 先驱张锋,张锋警告他编辑生殖用人类胚胎的危险性。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遗传学家Mark DeWitt表示自己也对贺建奎发出过同样的警告。


伯克利的另一位CRISPR先驱Jennifer Doudna当初拒绝了贺建奎的到访,因为她认为贺建奎当时并未从事任何有关该技术的工作。如今,她怀疑贺建奎“遍访”本领域知名人士的做法是为了事后证明自己曾获得过普遍支持。


贺建奎的事迹必将众说纷纭。科学家担心基因编辑领域可能会因此在资助经费、监管审批或公众支持方面受到影响。虽然基因编辑技术可能会带来有关人类发育的新见解,并有可能找到预防致命遗传疾病的方法,但很少有人会说贺建奎的方法对此有过任何贡献。DeWitt表示:“我认为他将受到严厉评判。”



4

Jess Wade:多样性大使

数百条维基百科词条的创建者、提高女性科学家代表性的物理学家。


Credit: Graeme Robertson/Guardian/eyevine


BY NISHAGAIND

当Jess Wade开始每天创建一篇维基百科介绍时,她并没想过这一举动会引来全球关注,她只是单纯想要纠正这一在线百科中女性和有色人种科学家代表不足的现状。7月,她将一条对她工作的恶意评论发到推特上后,立刻收到了对她这一行动铺天盖地的支持。她说:“如果没有那条刻薄的留言,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Wade是帝国理工学院的一名高分子物理学家,参与过众多以构建多样性为目的的科学传播项目。在得知90%的维基百科编辑都为男性,且百科上有个人词条的女性只占18%后,她开始了一天编写一个词条的习惯。


如今,她已经创建了约400个词条,并与机构合作定期举办“编辑马拉松”(edit-a-thons)——这类行动以增强包容性为目标,倡导人们共同创建并编辑维基百科内容。此举在世界各地掀起了类似行动,包括一些其它行业的行动。


圣安德鲁斯大学从事多样性研究的Lenna Cumberbatch 表示,Wade这一项目产生的可见度和势头非常重要。虽然单靠维基百科词条无法解决科学界的包容性问题,但Wade等人的行动会改变人们的预期。Cumberbatch表示:“她在尝试纠正存在已久的不平衡,当你真的能书写历史,这有点儿酷。”


Wade发起的维基百科运动并不是今年让她走进聚光灯的唯一理由。9月,她在位于瑞士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大会上汇报了她的参与工作。同一天,意大利比萨大学的物理学家Alessandro Strumia 在演讲中质疑女性在物理学方面的能力,并攻击倡导多样性的政策。“他的言论非常不恰当,”Wade表示,“在一个年轻女性科学家居多的场合,告诉她们只能因为平权行动才能在物理学上取得成功。” 


Wade再一次将上述言论发在社交媒体上,网友普遍对这些言语表示指责。针对Strumia的调查目前正在进行中,他在CERN的工作也已暂停。


Wade计划在这一方面再接再厉,她打算在学校图书馆中放上Angela Saini的《逊色》(Inferior)一书——主要探讨性别刻板印象带来的危害。“我认为多样化的团队能把科研做得更好,”她说,“所有这些行动终将确保学术共同体能更加强大、有韧性、富有创造力。”



5

Valérie Masson-Delmotte:地球监测员

推动IPCC沉甸甸的全球变暖报告问世的气候学家。


Credit: Laurence Geai for Nature


BY JEFF TOLLEFSON

今年10月,Valérie Masson-Delmotte和同事揭示了地球令人担忧的未来。用不了十几年的时间,地球的平均温度可能会比19世纪中叶的平均温度高出1.5℃,接踵而至的变化会导致生态系统改变,地球上大多数珊瑚礁消失等等。


这则警告来自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一份专题报告,Masson-Delmotte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Masson-Delmotte是法国伊维特河畔吉夫(Gif-sur-Yvette)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的气候学家以及评估气候变化自然科学的IPCC工作小组联席主席,她的工作包括集结报告作者、协调他们的工作、并让报告通过各国政府的审批。


IPCC通常需要近十年的时间才能发布大规模评估报告,但这份1.5℃的报告却很快就出炉了,里面甚至包含了报告终稿提交政府审阅前几周才发表的研究。Masson-Delmotte说:“我由衷感到自豪。我们的时间非常紧,但我认为我们成功地让作者们建立起了对报告的信任和责任感。”


报告明确指出,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以内比任由其飙升至2℃来说,具有巨大好处。不过,要将升温幅度限制在1.5℃,需要采取更有力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


然而,即便各国做到了这一点,地球仍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地球6%以上的陆地表面的生态系统会遭到破坏,70-90%的珊瑚礁很有可能会消失。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全球变化研究所主任、报告共同作者Ove Hoegh-Guldberg说:“你很难忽略这样一份报告。”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地理学家Diana Liverman特别提到了Masson-Delmotte为提高IPCC成员构成多样性和代表性所做的努力。在2014年完成的评估中,女性只占整个作者团队的22%,而这份报告的女性作者比例达到了史无前例的40%。Masson-Delmotte还致力于让来自南半球国家的青年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发挥更大作用。下一次的全面气候评估将于2021年发布,为此,Masson-Delmotte已经开始采用鼓励所有作者参与的方法,包括为那些不习惯在会上发言的科学家准备在线参与工具。


为了打破科学筒仓现象,报告的每一章都凝结了不同学科科学家的合作成果。Masson-Delmotte认为,这份报告不再过分关注排放场景,而是更关注如何才能制定出能产生影响的社会、技术和政府政策,同时不会进一步加剧全球贫困和不平等。


2018年年末,Masson-Delmotte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用了10天时间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这份报告以及整个IPCC流程。如今,她和其他联席主席正在推动另外两份报告的编制:一份关于地球生物群落,另一份关于海洋和极地地区,预期将分别于2019年8月和9月发布。


和以自愿参与为基础的IPCC一样,Masson-Delmotte表示她也到了极限。她自己的研究只能放在零零散散的夜晚、周末和火车上完成。她与两个女儿和丈夫见面的次数也比以往要少。她说:“这让我有点沮丧,但同时让我充满斗志。”



6

Anthony Brown:星图绘制者

备受期待的“盖亚”超详尽银河系星图背后的天文学家。


Credit:Timothy Archibald for Nature 


BY RACHEL COURTLAND

对于许多天文学家来说,今年的圣诞节早在协调世界时间4月25日10:00整就已提前到来,因为这一天欧洲航天局盖亚(Gaia)任务的科学家发布了首组重要数据:一张大小为551 GB、详细记录13多亿颗恒星的位置和运动的星图。


星图一经发布,全世界的研究人员都迫不及待地想深挖这组数据。但此时,荷兰莱顿天文台的天文学家Anthony Brown的感受只有一个:“太累了。”他说道。


Brown这么说是有原因的。他领导了整个盖亚项目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联盟,该联盟的400多名研究人员在这些数据上深耕多年。盖亚探测器于2013年发射升空,对整个天空进行搜索,并对相机前扫过的星光进行记录。将盖亚探测器采集到的数据转化为关于恒星位置、运动和其他属性的精确信息,需要经过在地面上进行的异常繁复的数据处理过程。


对于那些更有兴趣通过盖亚探索银河系奥秘的研究人员来说,Brown的工作看上去并不那么光彩夺目。Brown沉着冷静,从2012年起担任数据处理联盟的主席。他的日常工作涉及大量的管理任务:他多数时间都在协调联盟工作,会见联盟团队成员,确保数据处理工作能按部就班地进行,这些数据主要来自马德里附近的一个操作中心。


Brown的细心和专业对盖亚数据集的发布至关重要。这些数据已经在700多篇研究论文中被引用。他帮助为整个联盟的协作扫清了无数障碍,包括望远镜视差数据的一个系统性误差——天文学家可以通过视差计算恒星距离。


联盟成员、荷兰卡普坦天文研究所天文学家Amina Helmi表示,团队决定仔细描述问题并在发布的数据集中做出解释,而没有为了收集更多数据减小误差而将发布时间再推迟一年多。Helmi表示,Brown非常善于引导那些情愿做科研的人士加入他。她说:“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我们都很尊敬他。我们所有人都有一个希望,就是盖亚任务能取得成功。”


Brown和同事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他们已经在为下一次的数据发布做准备了,预计发布时间为2021年上半年。在那之后还有一次,也可能更多:11月的时候,盖亚任务已经延期至至少2020年底。Brown从1997年就加入了盖亚任务,他并不急于看着任务结束:“参与这项任务已经超过20年了,它已经成了我的一部分。”



7

杨美盈:环保斗士

马来西亚新任科学与环境部长强烈抵制塑料污染。


Credit: Vincent Paul Yong


BY YAO-HUA LAW

当年杨美盈(Bee Yin Yeo)在土库曼斯坦沙漠中考察油井时,她就已经开始对世界的未来以及自己的职业规划提出了疑问。当时刚从大学毕业的她坚信人类终将远离化石能源,这也让她决心寻找一份能为全人类带来福祉的事业。


几年后,杨美盈获得了剑桥大学高级化学工程硕士学位,并于2010年回到了家乡马来西亚。她随后进入了政界,并在2013年成为一名州议会议员。在那之后,马来西亚遭遇了一场政治海啸:2018年5月9日,选民将1963年马来西亚建国以来一直掌权的联盟赶下了台。新政府任用了自己的内阁成员,杨美盈则被任命为能源、技术、科学、气候变化及环境部长。


杨美盈听到任命的第一反应是“震惊”。现年35岁、在马来西亚南部长满油棕榈和橡胶树的小镇长大的杨美盈表示:“那听起来不可思议。”杨美盈此前用5年时间攻击国家政策的缺陷,如今她得以改变它们。


从7月2日上任以来,杨美盈新官上任三把火,对马来西亚治理环境和管理研究的方式进行了改革。她宣布到203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产量比重由2%上升至20%的目标,并将改革电力市场和提升能源效率。


她还发起了对抗塑料污染的行动——塑料污染是东南亚普遍面临的严重问题。她批评将塑料垃圾输入马来西亚的做法,并协助颁布了阻止塑料进口的全国禁令。10月31日,杨美盈推出了一项为期12年的工作路线图和法律框架,争取让马来西亚在2030年底前淘汰一次性塑料用品,这需要对可生物降解塑料等生态友好型替代品开展研究并实现商品化。


杨美盈的努力呼应了国际社会对一次性塑料日益加重的担忧。10月,欧洲议会投票决定禁止用一次性塑料制作吸管和餐具。越来越多的国家也相继推出了类似禁令。


环保组织马来西亚珊瑚礁体检组织(Reef Check Malaysia)的总经理祖利安海迪对杨美盈的努力和路线图的发布大加赞赏。“这件事情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是一张具有现实意义的时间表。”但马来西亚塑料制造商协会(MPMA)指出了将来会出现的问题。MPMA可持续小组委员会主席Ching Yun Wee认为,本地制造商现在可以生产可生物降解塑料,但其降解速度或程度都无法达到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要求。


Wee表示,无论如何,杨美盈比她的前任官员给了MPMA更多表达意见的机会。


杨美盈表示,通过资助本地研究并结合引入外国技术,马来西亚可以发展可生物降解塑料技术。“有些人总想着解决办法有问题,而不是问题有解决办法,”她说,“当常规操作不可行时,你就要另寻它法。”



8

Barbara Rae-Venter:DNA侦探

鉴定连环杀手 、 引领DNA破案的系谱学家。


Credit: Brian L. Frank/NYT/Redux/eyevine 


BY BRENDAN MAHER

2017年2月,Barbara Rae-Venter接到了一名侦查员的电话,对方请她协助侦破一起刑事案件。Rae-Venter 说:“我回答:‘没问题’。”Rae-Venter当时是加州北部的一名已退休的专利律师,她并未意识到自己即将协助追捕的是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和强奸犯之一。在Rae-Venter的帮助下,凶手终于在今年落网,而基于遗传系谱学鉴定罪犯的方法虽然具有争议性,但也被证实具有强大作用。


美国Parabon Nanolabs 公司的法医-系谱部门主管CeCe Moore表示:“她为需要这么做的人提供了帮助,但也有所保留。”


Rae-Venter 最早学习遗传系谱学是为了寻找自己的祖先来源,遗传系谱学主要通过DNA厘清家谱。后来,她开始运用这一工具帮助他人,比如那些被收养的儿童,这也引起了加州康特拉科斯塔县地方检察院的侦查员Paul Holes的注意。


Holes负责追捕的凶手,其作案方式在上世纪70-80年代震惊了整个加州——12桩杀人案、45起强奸案和120起入室盗窃案,逃亡的犯罪者被叫做东区强奸犯、暗夜尾随者、金州杀手。Holes的看法是,如果Rae-Venter能拼凑出凶手的家谱史,或许就能找到他的真名。


Rae-Venter将犯罪现场搜集的DNA制成一份个人信息,并上传至系谱学家共享的公开数据库GEDmatch。虽然GEDmatch的规模不如商业系谱网站的大,但GEDmatch的服务条款并未明确禁止其信息用于执法搜证。


很快,她就发现了可能是凶手第三代或第四代的表亲。在FBI和当地执法人员的帮助下,她确定了他们的一位共同祖先,并很快建立了凶手的家谱。她最终将目标指向一名住在萨克拉门托名叫Joseph DeAngelo的前警官。进一步的DNA直接检测显示他就是嫌犯本人。


系谱学领域的很多人都知道这种方法可以破案,但关于这种方法是否侵犯隐私一直未有定论。Moore表示她过去也接到过类似请求,但她拒绝了,考虑到这种做法富有争议,且许多GEDmatch使用者并未意识到存在这种做法。但对逮捕DeAngelo的大范围报道改变了这一现状:整个系谱学界大体上赞同这种数据使用方式,至少赞同将信息用于鉴定暴力型罪犯。


GEDmatch的联合创始人Curtis Rogers修改了数据库的使用条例,明确指出网站信息可用于执法目的。他表示网站此举并未流失大批用户。针对这类案件的闸门已经开启。在Moore的指导下,Parabon Nanolabs已经将大约200名犯罪者的个人信息上传到了GEDmatch上,至少有22人的身份已经被鉴定出来,相当数量的犯罪者也被逮捕了。


Rae-Venter表示自己收到过的案件协助请求超过70起。虽然生性安静,但能更多地参与其中让她感到很兴奋。她通过研究发现自己的一位叔祖父曾是开膛手杰克时期的伦敦警察厅探长。她说:“我很想知道他当时办了哪些案子。”



9

Robert-Jan Smits:开放获取领袖

发起科学出版改革的资深官员。


Credit: Artur Eranosian/European Commission


BY HOLLY ELSE

今年,大胆发起推倒科学出版付费墙行动的官员表示,自己的灵感其实来自出版机构本身。


3月,Robert-Jan Smits收到欧盟科研委员Carlos Moedas分派的一项为期一年的特殊任务:让更多的研究论文发表在期刊付费墙外面,并且更快。作为一名资深的科学政策官员,Smits决定从源头入手:他咨询大型出版机构自己该如何做。得到的回答是,如果研究的资助机构坚持研究结果必须公开发表,那么期刊只能顺应这一要求。


因此,Smits打算从说服资助机构着手,并在9月提出了一项在整个科学出版业掀起波澜的计划。


Smits过去几十年都是欧盟委员会科学政策的幕后主导人,担任研究总司长一职有8年的时间,直到近日接手了这项新任务。他一开始负责向欧洲机构宣传这一名为“S计划”(Plan S)的倡议。如他所说,S代表“科学、速度、解决方案、冲击”。截至本期《自然》出版,16个资助机构已经签署了这项计划,并将从2020年开始,要求他们所支持的研究结果一经发表即能免费获取。


Smits表示,几十年来,出版机构一直主导着论文的发表方式,“现在轮到资助机构来做决定了,我们会换一种做法。”


“S计划”究竟会给科学出版业带来哪些冲击,现在判断还为时过早。哈佛开放获取项目及哈佛学术交流办公室主任Peter Suber表示,“S计划”的细则会公开征求意见,可能主要取决于有多少其它资助机构愿意采纳这一做法,但这项计划至少能提高研究的可获取度。


虽然四面八方涌向Smits的支持信息让他始料未及,但这项倡议也面临着阻力:若干出版机构均表示这项计划会让他们的运营模式走向绝路,一些科研人员也表示不希望自己选择在何处发表论文的权利受到限制。


Smits喜欢打破欧洲科学界的现状不是一天两天了。2007年,Smits协助成立了专门资助卓越研究的欧洲研究理事会(ERC)——当时很少有成员国愿意接受它。他说:“我们当时不得不一个一个国家地去拜访,好让他们相信我们需要它。”


与Smits共事过的人都深知他具有让人们对争议性政策形成共识的能力。ERC前主席Helga Nowotny表示:“Robert-Jan无论是对人、事、文件还是政策,都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为人处事的能力极其出色。”


Smits作为开放获取大使的短暂任期即将结束,明年他将回到家乡荷兰的埃因霍芬理工大学担任教授。他说:“是时候在我认为的事业顶峰时离开委员会了。”



10

吉川真:小行星猎手

敢于从太空岩石中收集样本的天文学家。


Credit: Noriko Hayashi for Nature 


BY DAVIDE CASTELVECCHI

2018年6月,天文学家吉川真(Makoto Yoshikawa )正日以继夜地工作,看着他领导的太空任务朝着既定目标——名为“龙宫”(Ryugu)的饺子状岩石进发。经过三年多的精确操纵,隼鸟2号探测器在推进器的帮助下, 将与这颗1千米宽的小行星一起同步绕太阳运行。


随着任务的顺利完成,吉川真和他在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团队开始进入探索阶段。截至10月初,探测器已在龙宫上成功投放了3辆小型探测车,并拍下了这颗小行星的首张清晰特写。


隼鸟2号明年还面临一项更严峻的考验,届时它将在龙宫上软着陆并完成样品收集。任何程度的导航精度误差都会导致其撞毁在石块上。另一个更加大胆的操作将让探测器朝小行星发射一颗弹丸,并对弹丸激起的物质进行分析。探测器预计将于2020年返回地球,其携带的样本或有助于阐明太阳系的早期演化过程。


吉川真经历过重重惊险考验,作为JAXA的天文学家,他曾帮助策划了无人太空探索历史上两起最为壮观的救援行动。2005年,最初的“隼鸟”号为收集样本,抵达小行星“丝川”(Itokawa),但控制中心很快就失去了隼鸟号的联系。团队成功恢复通讯,并让失去主发动机的隼鸟号重返地球。高速行进的隼鸟号在返航途中烧毁,但其样本舱最后被成功找到。


2010年,JAXA的“拂晓”号(Akatsuki)探测器则在尝试减速进入金星轨道时因发动机故障产生偏离。2015年,在拂晓号绕太阳多次飞行后,团队成功让其在飞掠金星时再次入轨金星。


吉川真表示,由于日本的太空探索历史不算悠久,有些插曲是在所难免的。他说:“我们需要积累经验。”好在如今看来,隼鸟2号已为命运多舛的JAXA赢回了一局。


隼鸟2号着陆器MASCOT的主要开发者之一、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的地球物理学家Stephan Ulamec表示,这种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以及从失败中学习吸取经验教训的能力,让日本的太空探索有别于西方那些谨小慎微、经费充足的航天机构。“他们敢于执行大胆的任务,敢冒NASA不敢冒的险。”


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天体物理学家、MASCOT联合项目经理Aurélie Moussi认为吉川真拥有一种难得的才能,他有能力带领许多不同的实验室进行合作,却从不自大,这是任务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她说:“他是我所合作过的待人最友善的科学家。”


吉川真在童年时读了《小王子》后就对小行星情有独钟,《小王子》是一部 1943年的短篇小说,讲述了生活在一颗小行星上的小男孩访问地球的故事。吉川真表示,小行星是需要人类密切关注的潜在威胁,但它们也是揭开太阳系奥秘的钥匙,同时还是未来太空探索的一个潜在材料开采来源。


“小行星在宇宙中是非常微小的存在,但它们对人类的未来生活至关重要。”

 

Nature|doi:10.1038/d41586-018-07683-5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英文原文

相关文章

《自然》年度十大人物,总结2017年科学的成就与挫折

2016年《自然》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一位华人科学家上榜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press@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18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